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国有企业担负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要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要向“新”发力、向“绿” 而行、向“变”图强,勇当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


向“新”发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事实上,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升级。国有企业当务之急是向“新”发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具体说来,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不断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国有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国有企业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智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特别是要瞄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与全球先进水平对标,聚焦提升效率效益、先进产能、自主可控能力,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的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领域。国有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力争成为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切实维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指的是已经出现产品原型,却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产业,但在未来是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例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产业。国有企业要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在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间和健康等领域, 与世界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需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不仅能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还能发挥“四两拨千斤” 的乘数效应。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与此同时,数智赋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日益凸显。坚持数智赋能, 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生产力跃迁升级,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


向“绿”而行:以绿色运营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无疑,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这一政策“指挥棒”的调整,必将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行为逻辑、要素配置等方面带来系统性的影响。

当前,一种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运营管理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绿色运营” 模式正在我国广泛兴起。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向“绿”而行、推动“绿色运营”,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着力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态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首先,企业“绿色运营”需要实现“经济的生产” 

不管我们把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划分为多少种类型,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劳动方式,始终是以人化自然的形式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物质生产总是通过改造自然界来实现的。企业要实现“经济的生产”, 就要积极应用先进技术,限制和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装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以最小的资源耗费,获取最大的物质收益,从而有效降低物耗和能耗。

其次,企业“绿色运营”需要实现“清洁的生产”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业链的全过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生产模式,以增加生态效应和减少涉及人类生存及破坏环境的风险。实现“清洁的生产”, 要求国有企业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再次,企业“绿色运营”需要实现“道德的生产” 

透过本质来看,企业的生产既是“经济的生产”,同时也是“道德的生产”。例如,从电力生产过程来看,它不只是一个燃料、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到电力、利润产出的过程;同时也是关系、契约、责任、义务投入, 到荣誉、满足产出的过程。无疑, 企业“道德的生产”,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思维,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要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

事实上,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向“变”图强:以深化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由此也确证,制度变革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向“变” 图强,就是要通过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破解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制度供给,以此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改革

要坚持把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 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优,特别是要打破地域、单位、部门的条块限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 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要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

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 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广更深落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有效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围绕打造人才队伍深化改革

通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技能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术人才。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需要同“新质生产关系”有机耦合,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维度,新质生产力需要“制度组合”与之相适配。特别是,新的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内在要求对经济主体有新激励、新治理,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命题,又是基于经济和社会系统工程的制度变革命题。

(作者为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来源:国企混改研究‍‍‍‍